為民生托底 讓民心更暖——民政兜底保障新聞發布會
市民政局副局長 楊國剛
媒體界的朋友們:
大家好!根據市委宣傳部2022年新聞發布會部署安排,經市委宣傳部同意,今天,市民政局在這里召開2022年度“民政兜底保障”新聞發布會。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銅陵日報、銅陵新聞網、銅陵廣播電視臺、銅陵廣播電臺媒體記者,在此,我謹代表市民政局對媒體界各位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一直以來關心支持銅陵民政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民政兜底保障關系到困難群眾的冷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每年都要研究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經市政府常務會研究,今年9月18日,銅陵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提高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標準的通知》。借此機會,我代表市民政局黨組將今年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提標情況及相關兜底保障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解讀。
現在,新聞發布會正式開始,請各位媒體記者提問。
記者:今年6月30日,省民政廳、省財政廳印發了《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對各地“十四五”期間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動態調整提出了明確要求。請問我市今年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社會救助標準是如何調整的?
楊國剛:謝謝您的提問。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社會救助標準是困難群眾牽腸掛肚和天天有感的民生實事。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做好我市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我們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考全省指導意見,提請市政府調整了我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三項社會救助標準。
一是調整了城鄉低保標準。全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月人均674元調至722元。
二是調整了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全市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由月人均877元提高至939元,其中財政補助標準由月人均679元調至730元。全市城市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由月人均1297元提高至1462元,其中財政補助標準由月人均1103元調至1253元。
三是調整了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市轄三區集中供養特困人員的全護理、半護理、全自理照料護理標準分別調整為月人均825元、495元、65元;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全護理、半護理、全自理照料護理標準分別調整為月人均578元、330元、50元。樅陽縣集中供養特困人員的全護理、半護理、全自理照料護理標準分別不低于月人均715元、429元、58元;樅陽縣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全護理、半護理、全自理照料護理標準分別不低于月人均501元、286元、43元,具體由樅陽縣政府確定。
記者:您好!歷年來,民政部門承擔的民生工程在市直部門中是較多的,充分說明了民政部門與民生工作聯系的緊密性。據了解,今年民政部門承擔3項民生工程和1項暖民心行動,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實施情況。
楊國剛:首先非常感謝大家對民政民生工程的關心和關注。下面,我就民政部門今年承擔的養老服務和智慧養老、老年助餐服務、困難群眾救助民生工程以及暖民心行動實施情況向大家作具體介紹。
一是養老服務和智慧養老。這項民生工程是民政部門著眼保障和改善民生,精準對接群眾養老服務和智慧養老需求,提高全市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具體措施。主要有六項任務:一是發放高齡津貼和實施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二是對260戶特殊困難家庭適老化(智慧化)改造;建設100張試點家庭養老床位;三是縣(區域)級特困供養服務設施改造完成率達到100%;四是新增村級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15個;五是全市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比例達到52%以上;六是建成4家智慧養老機構。目前,高齡津貼發放5萬人,覆蓋率100%,政府為困難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發放1.1萬人,覆蓋率75%,建設類項目均已全面完工。
二是老年助餐服務。這項民生工程主要任務是:全市新增35個老年助餐服務點,其中老年食堂4個、農村助餐點4個、社區助餐點27個。目前,35個建設任務已全面完工。
三是困難群眾救助。這項民生工程包括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生活無著人員救助、困難殘疾人生活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6小項。這些項目,與困難群眾的幸福指數息息相關,既是民政部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措施,也是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的具體行動。目前,全市已保障農村低保2.1萬人、城市低保2.3萬人、特困人員5462人、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387人;實施臨時救助5435人次、流浪乞討救助438人次;全市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2.4萬人,享受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2.9萬人,做到了“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補盡補”,切實發揮了民政部門保民生、托底線、救急難、促公平的基礎性作用,提升了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暖民心行動。今年,全市建設147個老年食堂和助餐點,目前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已投入運營的132個,占比90%,其余15個建設任務將在10月底前全面完工。
記者:民政部門是我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六大提升行動的重要職能部門,請問民政部門今年如何助力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
楊國剛:謝謝您對民政事業的關注。市民政局堅決從講政治高度認識和看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切實增強做好工作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關于脫貧攻堅、民生保障和社會救助改革等一系列部署,全力以赴兜牢底、攻脫貧、促振興,在鞏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中彰顯民政擔當。
一、著力“穩政策”,夯實兜底保障脫貧成果。保持過渡期內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綜合運用困難家庭剛性支出扣減、“單人?!薄熬蜆I成本扣減”“漸退期”等低保政策,加強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動態管理,開展社會救助領域專項治理,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保障范圍,并將不符合條件的人員及時退出。同時,對符合臨時救助的困難群眾直接實施臨時救助。今年以來,共實施臨時救助0.5萬人次,發放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資金2.655億元。
二、著力“防返貧”,健全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推進各救助部門間數據共享,實現民政、鄉村振興、人社、教體、醫保、殘聯、住建、衛健、工會、應急管理等10部門數據聯動,交換數據總量314.2萬條。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對全市低收入人口的因病、因學、殘疾等困難情形實時預警,截至目前,全市共處置新申請救助信息87條,處置困難預警信息594條。每月與鄉村振興部門開展一次交叉比對,及時將未納入低收入人口的脫貧不穩定對象、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認定為低收入人口。目前,全市低收入人口5.69萬人。
三、著力“?;尽?,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水平。積極推進低保、特困人員救助提標工作,已完成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提標工作。對全市5.27萬低保、特困人員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1403萬元,發放7-8月份物價補貼323萬元。為全市5400多名特困人員購買住院護理保險,已理賠159人、21.8萬元。為全市所有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簽訂“鄉鎮+特困人員本人/監護人+照護人”的三方照護協議,確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
四、著力“強基層”,助力鄉村治理工作。今年以來,我們以建設“善治鄉村”治理體系為目標,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推進基層協商,強化移風易俗亮約守約,加快“we社區”智慧應用覆蓋,在推進鄉村治理全面加強中貢獻民政力量。
一是開展村“兩委”換屆后續工作專題督導。督促縣區強化“需求導向”加強培訓,立足鄉村振興、社區治理提升培訓效果。市級組織62名書記、主任前往江蘇張家港舉辦異地培訓班,并安排到江浙一帶掛職跟班學習。
二是強化“擴大參與”推動協商。廣泛推行“協商議事日”制度,印發《銅陵市基層協商議事工作指引》,通過定期開展民主懇談、民主協商、民主咨詢、民主評議活動,促進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
三是強化“移風易俗”亮約守約。制訂印發《銅陵市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指引》,做到敢于定“約”、及時修“約”、廣泛亮“約”、堅決守“約”,充分運用評選表彰、物質獎勵、典型推介等正向措施和提醒警告、通報批評等懲戒措施,引導村(居)民遵守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切實解決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有規不依、違約不究、執行不力和變形走樣、走偏跑調等問題。
四是加快“we社區”智慧應用推廣覆蓋。目前363個村工作人員全部入駐使用。完成網格劃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完成樓、房、人等基礎信息錄入工作,基本實現基礎信息全面掌握、動態更新、多方共享。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強化政治引領、扛起政治責任,把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底線任務,將做好兜底保障工作納入鄉村振興統籌謀劃、一體部署,切實發揮民政保障工作在鄉村振興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
各位同志,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